2025年1月21日,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宝济药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登陆主板。作为一家选择“港股18A”规则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宝济药业目前尚无任何产品实现商业化,业绩处于亏损状态。然而,其估值却显著高于其他已上市的“18A”企业。
商业研究院注意到,尽管宝济药业尚未盈利,但其实控人已通过股权转让和高额薪酬在IPO前实现了财富积累。3月6日和12日,商业研究院就高估值泡沫、实控人薪酬等问题向宝济药业发函并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相关问题。
宝济药业专注于大品种生物药物的研发,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难以生产的重组生物药物,主攻方向涵盖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等领域。招股书显示,公司共有5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药物及7项临床前产品,核心产品KJ017、KJ103及SJ02备受关注,其中KJ017和SJ02已处于新药申请(NDA)阶段。
然而,宝济药业目前尚无产品获批上市进行商业销售。核心产品KJ017的专利申请也多数处于待决状态,这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尚未实现盈利,宝济药业的估值却已显著高于其他已上市的“18A”企业。2024年12月,宝济药业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48.7亿元,其市研率为36.62倍,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生物医药行业,早期未盈利企业的核心价值逻辑通常是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但宝济药业在无产品商业化、核心产品多数专利未获授权的情况下,能否满足市场预期,避免估值泡沫破裂,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尽管宝济药业持续亏损,但公司的3名实际控制人却在IPO前悄然实现了“财务自由”。招股书显示,刘彦君、王征、谭靖伟合计控制宝济药业45.91%的股权。在公司连年亏损、急需资金发展之际,大额的股份支付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报告显示,宝济药业的行政开支在2024年前三季度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向管理及行政人员授出股份激励导致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加。而刘彦君等实控人的薪酬合计高达7445万元,其中大部分为股份支付。此外,刘彦君还在递表前通过股权转让合计套现4600万元。
这种在公司尚未上市、产品尚未商业化的情况下,实控人通过股权转让和高额薪酬实现个人财富增长的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争议。投资者不禁要问,在宝济药业的IPO盛宴中,实控人是否已经提前享受了资本的红利,而普通投资者又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编辑有话说
宝济药业在IPO前夕的资本布局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尽管公司尚未实现产品商业化且持续亏损,但其实控人通过股权转让和高额薪酬已经实现了财富积累。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对公司估值合理性的质疑,也让人对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了担忧。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宝济药业需要更加审慎地管理和规划其资本运作,以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