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一种新型的内容创作者——数字人,正悄然改变着网络生态。它们或西装笔挺,讲述投资智慧;或温文尔雅,分享养生秘籍;又或情感细腻,解答粉丝困惑。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条针对老年人的灰色产业链。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健康养生”“理财投资”等关键词,你会发现大量打着“专家”旗号的数字人账号。它们制作的视频内容精良,观点看似专业,情感表达真挚,让人难以分辨真伪。但实际上,这些“专家”并非真人,而是由AI技术生成的虚拟数字人。
这些数字人账号通过精心打造的人设和老年人感兴趣的内容,迅速吸引关注。它们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通过第一人称的关心话术,诱导用户下单购买商品。比如,一个名为“王建国老弟”的账号,视频中男子西装革履,言辞恳切,甚至声称自己在病床输液,以此博取同情和关注,最终引导用户购买其橱窗内的产品。
老年人对这些新技术往往不够了解,容易上当受骗。他们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形象逼真,言辞恳切,便信以为真,纷纷留言安慰,甚至直接下单购买商品。殊不知,这些所谓的“专家”和“商品”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那么,这些数字人带货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链呢?
据调查,制作这些数字人账号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确定视频内容方向,如老年人情感、养生等热门话题。然后,利用市面上的AI工具自动生成视频文案。接着,使用数字人软件制作视频,上传一小段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克隆,输入文案后软件自动生成人物口播视频。最后,当账号积累一定流量后,开通橱窗进行带货。
这一过程中,数字人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软件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虚拟人物形象,并根据输入的文案进行口播。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人的表现越来越自然,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人带货看似轻松赚钱,但实际上却暗藏诸多隐患。一方面,这些账号容易触及平台规则红线,如利用军人形象骗取老年人互动等违规行为,一旦被平台发现,将受到严厉处罚。另一方面,老年人购买这些商品后往往发现质量不佳或根本无用,这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那么,面对这一新兴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平台方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账号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同时,提高技术识别能力,及时识别和封禁利用AI技术生成的虚假账号。其次,老年人自身也应提高警惕性,增强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多向家人或朋友咨询意见,避免上当受骗。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保护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行为。
总之,数字人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式本身并无过错。但当它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工具时我们就必须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安全和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正能量、有价值的数字人内容涌现为网络世界增添更多色彩和活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59544.html